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視角 |
|
|||
【中國科學報】科技報國 篤行致遠——記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震 | ||||
作者:,日期:2022-11-28 | ||||
本報記者 張楠 通訊員 李夏冰 “面對疫情沖擊、專項任務的挑戰,在貴所鼎力支持和全力配合下,型號競標贏得領先優勢,專項任務圓滿完成?!?021年春節和2022年夏季,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寧波材料所)分別收到了兩封來自合作單位的感謝信。 該所高分子與復合材料實驗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團隊,在負責人王震帶領下研制出高溫高強復合材料,為國家高技術領域裝備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青衿之志 履踐致遠 1996年,王震讀研究生時師從國內聚酰亞胺高分子材料奠基者——丁孟賢。通過學習,他了解到聚酰亞胺材料是特種工程塑料里的“翹楚”,位于工程塑料的金字塔尖,是高技術領域不可替代的關鍵有機高分子材料之一。 然而一直以來,聚酰亞胺并未在高技術領域獲得實質性應用。一顆夢想的種子在王震心里生根發芽——他想解決聚酰亞胺材料實際應用的問題。 科研中的勝利與喜悅有些是建立在長期坐“冷板凳”之上的。為將產品及時交付給用戶,保證裝備順利研制,在特殊時期物流中斷的情況下,王震親自押運貨物送到用戶手中;為了科學研究能持續推進,他放棄出國留學機會;工作期間經歷過多次試驗失敗、項目論證失敗,都沒有阻擋他的腳步。 經過多次迭代研究,王震帶領團隊成功將聚酰亞胺應用于高溫復合材料,解決了國家高溫樹脂基復合材料應用的難題。 在不斷突破瓶頸的過程中,王震深刻認識到,只有從實際需求出發,才能讓聚酰亞胺這種擁有巨大潛力的材料真正得到應用。于是,他在分子結構層面,嘗試開展非對稱結構的聚酰亞胺分子設計以破解其熔體黏度高的難題,最終成功掌握了這類分子的設計思路,既利用苯環剛性結構保證聚酰亞胺的高溫性能,又利用剛性扭曲結構提升樹脂的溶解性、降低熔體黏度。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為了使新材料更快被用戶熟知和接受,王震將樹脂合成研究延伸到復合材料研制。團隊在此前研究基礎上攻克多道難題,最終研制出的復合材料在相關項目裝備上獲得定型批產,年供貨量實現了倍增,達九級技術成熟度。 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王震提醒著自己和團隊,科研人要看得準方向、耐得住寂寞、承得住壓力、受得住非議。 疫情期間,許多同事被隔離在外,人手短缺。為了保證國家高技術項目能夠按時按質完成節點任務,王震堅持在一線帶隊生產,一人扛起多人工作。 2022年3月11日,王震終于在家人勸說下,接受了后腦和后背位置的脂肪瘤切除術。誰知趕上兩個項目臨時通知方案細化和答辯,于是手術第二天,王震裹著一頭紗布趕到辦公室,修改起了答辯方案。 在此期間,團隊先后通過多輪次的論證答辯,獲得了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支持。 作為高分子第一黨支部書記,王震帶領團隊一次次攻堅克難。團隊聯合航天用戶單位制備的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整流罩主承力件,先后通過地面風洞試驗和飛行試驗考核,首次實現在主承力結構件上替代TC4鈦合金材料,同比減重高達30%,大幅提升了飛行距離等技術指標,為國家重要裝備的自主可控作出重要貢獻。 科技報國 強國有我 “我們要奔著祖國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不斷提升科技強國、創新為民的使命感和能力本領,不懈奮斗,為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作出新的貢獻!”在寧波材料所2021年“迎國慶”升旗儀式“國旗下的演講”中,王震宣誓明志。 他帶領團隊長期聚焦國家重大任務需求,以航空航天領域對高溫高強復合材料的迫切需求為導向,潛心開展聚酰亞胺樹脂及其復合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取得的系列原創性成果就是他們“不忘初心”的回報。 他們不僅在國內率先突破了可溶可熔聚酰亞胺樹脂制備技術,還解決了聚酰亞胺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和耐溫等級矛盾的難題,多個牌號的聚酰亞胺樹脂及其復合材料在國家重點項目上得到應用,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實現了自主可控,保障了裝備的順利生產,提升了裝備的技術指標。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從事聚酰亞胺研究26年,一次次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經歷的失敗和挫折,并未消減王震對專業的熱愛和篤定的理想。他常說,要責無旁貸加倍努力,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囑托,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的使命擔當,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不懈奮斗。 ?。ㄔ陌l布于2022年11月2日《中國科學報》第4版) 【原文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2/11/371806.shtm
![]() |
||||